餐食準備5關鍵,別再只會把餐桌擺滿!

辦過與參加過各種不同的活動,總是可以從一些小細節看出主辦單位辦活動的貼心度或經驗值。

對我來說,活動現場最顯而易見的環節是餐食的準備。

現場會提供餐食的活動,不外乎跨越用餐時間或帶有交流性質兩種,其中又以茶點、派對食物(ex. 好市多pizza)為主。

準備食物看起來簡單,但如何讓它在活動中起到幫助交流且不阻礙流程,其實有幾個地雷應該多加留意:


1. 垃圾桶

看起來最不起眼的環節,往往有最決定性的差異!

雖然不環保,但目前活動餐食還是以免洗的一次性餐具為主,想當然的也會伴隨大量的垃圾,更何況一些小茶點還會有裝飾紙、小叉子等附加物。

如果你活動中剛好還提供熱咖啡,那麼奶精、糖包、攪拌棒的垃圾就更瑣碎更多了。

垃圾桶沒有設置好,就會出現垃圾散落在調理區或會場各處的窘境,實在有礙觀瞻,對於一些要求品質的活動來說更是大忌。(更別提破窗效應的關係,一個亂丟後面可能就一發不可收拾。)

因此準備一個不要太小、但又不會大到讓人覺得破壞佈置的垃圾桶只是基本,垃圾桶的擺放位置最好也不要過度臨近餐點區(千萬別設在餐桌底下…),以免垃圾影響到餐點的形象。

個人覺得最合適的位置會是取餐區走五步可抵達的範圍,這樣既可以在視線所及範圍,又不會過遠導致讓人無法意識到這邊是丟餐點垃圾的地方。

拉開一點距離還有個小私心是想為交流製造休息的理由,透過「我去那邊丟一下垃圾。」來結束告一段落的對談,會讓整個流程更加細緻平滑。

2. 水桶

餐食之外最常見的就是飲料,通常會是水壺式或是分享桶。

如果是分享桶類,出水口下方常常就是一大灘滴出來的水漬,老實說還滿討厭的。

目前我也還沒看到更好的處理方法,通常就是放個小水桶去接。

但那小水桶最好不要長得太像垃圾桶,不然肯定會有人往裡面丟調理包、紙杯等垃圾……

要注意的細節是不要讓小水桶真的積成有太多液體在裡頭,快累積成一層時就要趕快替換倒掉,不然實在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淹起來的馬桶。

(圖片取自:水巷茶弄台北吳興店)

3. 分食性與食用性

談到餐點的選用,學生最愛莫過於pizza,甚至一些派對活動、黑客松也愛選用這款食物。

如果你點的是必勝客之類的pizza倒還好,好市多的pizza則有個通病是沒切斷跟太大塊,同樣的道理也可套用至許多大份量但不好分的食物上。

食物的準備絕不是擺出來就好,如何讓它變得大家容易拿取也是關鍵。畢竟餐點區通常不會太大,一塞住就很麻煩,先把食物切好分好,參加者會很感謝你。

另外訂食物時也要考慮會場的佈置,如果是有桌子的場地,我會準備比較大的盤子跟較複雜的食物,如果是像演講之類只有椅子,我就只會準備小盤子跟一口可解決的食物,避免一次拿太多灑出來或導致群眾間難以交流。

4. 動向引導

比較小的活動通常不會有這問題,但如果人數一多,取用餐點的動向就滿關鍵的,若沒設置好便容易發生大塞車、逆向卡住等情況。

一般來說放餐盤的位置會是起點,面向垃圾桶的地方是終點,整體的設計會依據會場而有所調整。

但我個人注意的關鍵會是出口不能太小,因為當你拿著一盤食物而出口卻有人潮擠著時,很容易就發生打翻食物或飲料的窘境,也會讓拿完食物的人感覺煩躁。

這點我覺得平時可多觀察飯店自助餐的設計,他們都會保持著大家容易取得盤子卻又照著同一方向領食物,實在是非常棒的案例。

5. 餐點細節

這環節就真的是細節了,一些小型活動其實用不上,但如果是比較正式的活動我會覺得滿重要的。

參加活動的人百百種,除非你今天就是開素食趴,不然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會有滿大的不同。在食物或茶點的前方擺張小卡,註明這是什麼肉或是有沒有容易引起過敏的過敏源就滿重要的。

當然一些顯而易見的食物可以不用這麼做,但通常有些點心我一時之間還真會看不出它是用什麼做的……,這時為參與者多想一點點,會讓整個活動令人感覺更加貼心。


以上五點,對常辦活動的人來說應該都已經內化成反射神經,還有更多小細節就不贅述了。

但如果你是個活動新手,剛好又被指派要辦一場含餐飲的聚會,那麼強烈建議你至少顧好這五點地雷,別只打算叫幾個食物把桌子填滿。

雖然大家最後都吃得飽,但吃得好不好絕對會影響他們對於一場活動的基本印象。

而辦活動,本來就是體現一個團隊或組織精神的具體之處,這些細節不會多花你多少預算,但帶來的影響絕對更加划算。